墙内媒体《上观新闻》:这已经是唐先生,第7次来到“脱单便利店”了。
又一次掏出手机给店家验票,唐先生的动作格外熟练。心愿瓶、便条、贴纸……还没等店家提供,他自己就从盒子里拿出了几件必备的“装备”,径直向店内走去。
经历了连续6天的“配对”失败,唐先生的热情正在逐渐褪去。可是,回想起前几次家里介绍的不愉快相亲经历,他还是更喜欢“自己找”。来之前,他默默给自己打气:“再试一次,要是实在没有合适的,说明缘分未到……”
唐先生去的这家“脱单便利店”,就位于南京东路上。
根据某点评网上的介绍,仅需3元就可在便利店里抽取标有性别、星座的脱单瓶,获取异性的联系方式。靠“运气”脱单的交友模式一时间风靡各大社交平台,吸引了无数潮流青年们前来争相打卡。
面对长辈们的催婚压力,不少年轻人对传统的相亲模式十分抵触,“脱单便利店”究竟是靠什么吸引了年轻人?3元脱单瓶真能帮助青年们顺利脱单吗?
希冀:突破既有社交圈
随着同龄人陆续步入婚姻殿堂,85后的唐先生越发焦虑。由于所选职业频繁出差的特性,加上较早地步入职场,平日里,他并没有过多接触异性的机会。在上海工作的近十年里,唐先生曾有过两段并不算长的恋情,均以失败告终。“那时我们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了,但是女方家庭要求我到她们的城市买房定居,我没法接受,后来就……”父母也常常在耳边念叨,还给他安排过相亲,“家里亲戚介绍的,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方面合不合适,要说过日子,还是两个人志趣相投最重要,所以我还是更倾向于‘自己找’。”
为了创造一些接触异性的机会,唐先生开始尝试多种方式。就在不久前,他还曾在某婚恋平台留下过自己的信息,可也迟迟没有动静。10月初,第一眼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脱单便利店”,唐先生就心动了。
短视频里,青年男女们将自己的姓名、生日、居住地、自身特点、择偶要求、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写在便签上,塞到脱单瓶里,瓶身上只留下寥寥数字描述生日、身高和理想型,随后从“脱单墙”上的365个格子里,找到自己生日所对应的格子,将脱单瓶放进去,等待有缘人开启。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花钱从中挑选一个异性的脱单瓶,主动寻找爱情。
“不用见面尬聊,还能找到共同的爱好,这种方式以前没见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唐先生搜到了上海这家“脱单便利店”。没想到,这一去试就是7天。
“一周7天,几乎天天都来。”店长小胡上任不到半年,对此印象最为深刻。除了每天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店里的星座交友簿上,也留下了唐先生来过的痕迹。小胡说,店里放置脱单瓶需要在门票的基础上缴纳34元,取瓶需要额外付3元,为了服务更多的客人,他专门设了星座交友簿,让客人们倾诉自己的想法。如今,12个星座交友簿的首页,都出现了唐先生的信息。“或许是家里逼得紧了。”小胡不止一次猜测。
“也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顺路。”谈及连续7天出现在便利店的原因,唐先生还有些不好意思。从居住地嘉定赶来南京东路,也能算作“顺路”?随着聊天逐渐深入,唐先生才道出了原委。“第一天我就是过来看看,没放瓶子进去;第二天,我把自己的脱单瓶放进去,还交换了一个女孩子的信息,结果一联系,对方说已经有男朋友了;第三天我又来,一聊发现女方是个运动员,身高不太合适……”就这样,直到第7天,都没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他这才作罢。
好奇:大多抱着猎奇心理尝鲜
在脱单墙的365个格子里,每个格子平均放置着6-7个脱单瓶,也就是说,至少曾有2000多人在这里留下过“脱单”愿望,其中8成以上都是95后和00后,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唐先生一样抱有期待。
90后女生小林,出于好奇,第一次来到了脱单便利店。店面比她想像的要小,可内容设置比她预想的丰富。进入便利店后,她的目光一下就被脱单墙吸引了过去。当然,这里还有别的花样:无论是否单身都可放置瓶子的许愿区,可以给朋友及未来的自己寄信的慢信区,供顾客拍照打卡的布景区……
△脱单便利店内景。
“我觉得,还是图个新鲜。虽然瓶身上写了个人基本信息,但是没有照片,眼缘都看不了。”她挑了一个脱单瓶,看了里面的基本信息后,感到兴趣缺缺。在她看来,脱单这件事,匹配度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脱单便利店”算是一种中介,比起相对直白的线下相亲,形式更有意思,“就像以前玩过的漂流瓶一样。”不过,便利店掌握的信息有限,零星的信息很难实现匹配。而在某点评网上,有不少网友跟小林有着同样的想法,“无聊消遣来这边还不错,认真脱单不推荐哦!”“女孩子比较多,男生比较少!”……
当然,小林也不是全无收获。在便利店,她认识了一个同样前来逛的女生,两人相谈甚欢加了好友,并相约下次一起出来玩儿。“便利店作为平台,让我认识了更多有意思的人,也是一种意外之喜。”
“新鲜的社交平台”正是店长小胡想要营造的店铺生态。入职半年来,他见到过“牵手”成功的情侣曾回店“还愿”,也曾通过微信介绍了3至4对男女互相认识,可数量毕竟有限。“脱单这事儿主要靠缘分,我们主要还是为大家提供一个社交平台,不仅是找对象,认识新朋友也可以。”
而新鲜二字,就足够合年轻人的胃口。12月1日晚上,便利店迎来了三个结伴而行的女生,她们被小红书引流而来。“我也想脱单!”看到前面的人正在挑选脱单瓶,00后琪琪立马抱着同行姐妹的胳膊疯狂摇晃。直到在2000多个脱单瓶前挑花了眼,她才无奈选择放弃,但还是兴致勃勃地在星座交友簿上留下了自己的信息,以待有缘人翻阅。
△琪琪正在星座交友簿上留下了自己的期许和信息。
风险:尝鲜仍需保持理性
上海这家脱单便利店始建于2020年,灵感来源于更早爆火的“失恋博物馆”,都是红极一时的网红打卡地,两者常常被打包推出。在短视频平台,博主从满是分手纪念品的博物馆走出,在脱单便利店寻找新的爱情之旅;在线下,二者的门票则被打包出售,售价为50元左右。据店长小胡介绍,光是上海这家脱单便利店,旺季(寒暑假)每月的客流量可过万。如今,这条产业链还在不断拓宽,一面融入剧本杀等新的社交手段,丰富服务内容;一面研发运营线上App及小程序,拓宽服务渠道;一面向全国招加盟店扩充门店数量。
脱单便利店之所以风靡一时,经营者瞄准的正是成年单身人口,根据艾媒咨询《2021上半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这一数字将在今年达到2.5亿左右。与此同时,传统的相亲模式太过重视学历、物质条件等,被年轻人视作“明码标价”的生意,活力日益下降,给脱单便利店这种新的社交模式腾出了发展空间。
从剧本杀、脱口秀剧院到脱单便利店,年轻人的社交方式还在不断更新,尤其是脱单瓶属盲盒产品,依靠年轻人对单身爱情的向往和对未知的好奇,更是吸引他们不断入场尝鲜。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年轻人在尝鲜新兴事物的同时,仍需保持理性,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警惕其中存在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商家并不要求顾客填写敏感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尊重顾客的个人意愿,还规定消费者留下自己的脱单瓶后,才可以拿走他人的脱单瓶。可实际上,消费者入场后,商家并未完全尽到提醒义务。
12月1日,记者到店采访时,脱单墙附近并未有工作人员监管,脱单瓶可以随意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泄漏的风险。与此同时,顾客拿到的脱单瓶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商家也不会予以核实,需要消费者自行判断。例如,唐先生在第5天进店时,就抽出过一个没有任何联系方式的脱单瓶。
总体来看,“脱单便利店”做的主要还是新客生意,要想有长足的发展,还得朝着规范化轨道运行,在信息核查、监管方面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