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为什么韩国叫棒子国?

韩国人为什么叫韩国棒子 韩国为什么叫棒子国 韩国人听到棒子反应是什么

大家说是否知道韩国也叫做棒子国?不过也最好不要在韩国人面前说棒子哦,而韩国人对听到棒子的反应比较大的,而棒子一词对韩国的人来讲也是一个侮辱性的词汇,建议大家不要尝试对韩国的人说这词,而今天我们来看看棒子国的说法到底是怎样,一起来看看韩国为什么叫棒子国 韩国人听到棒子反应是什么相关文章吧。

 

为什么韩国叫棒子国

第一种说法:民间



据说是东北沦陷期间一些从朝鲜半岛过来的朝鲜人充当伪满政府的警察,对中国人很不好,动辄以警棍殴打华人,东北同胞遂以其手中的“棒子”(即警棍)为比喻,形象的称他们为棒子,口口相传,“棒子”逐渐成了对韩国人的蔑称。

“棒子”这个词因为一直都是流传于民间,所以其出处并没有权威的解释,以上是我唯一见过还算正式的关于“棒子”一词来源的解释,具体是否真是如此,我也不敢枉下结论,仅把我知道的东西给楼主做一参考。

第二种说法:韩国古代名叫高丽

1,其实棒子这个称号还是乾隆皇帝所赐。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无知的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那一年朝鲜的国王来北京朝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在紫禁城宴请他,席间有人端来一盆净手水,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这盆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朝鲜国王以为是汤,就端起来喝了几口,然后大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你真是个棒槌啊’。朝鲜国王不懂啊,以为皇帝封他什么大官哪,赶紧谢恩。从此朝鲜人就叫棒子了。

就是说韩国人的愚昧无知而已。

2,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有不少被日本人征调过来的朝鲜阿三,但是日本人不给配发武器,还不如中国警察,中国警察有一根警棍,所以这些朝鲜人就把家里妇女洗衣服用的洗衣棒拿出来当武器,比较凶悍,所以东北老百姓就管他们叫高丽棒子所以现在如果这样叫他们他们会急的,那是汉奸的代名词。一句棒子就成了大家骂这些为日本人卖命的朝鲜族人的蔑称。

第三种说法:解放前,闻人呼朝鲜人为“高丽棒子”

朝鲜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其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齿于齐民。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徒行万里,不得乘骑;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始知其人为私生子,世世相袭,遂自划为一阶层,略如吾浙之堕民。雍正元年曾谕令削除堕民籍而习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折再请削除,文见杨寿枏《思冲斋文别钞》谓乃据浙江绅士、江苏候补同知卢洪昶等呈请,中言浙江堕民散处各郡不下二万余人。予妇家萧山,曾闻堕民男女自为婚配,皆执贱役,是民国初年犹然也。彻底铲除恐在解放后。朝鲜之“棒子”当亦早返为齐民矣。

 

韩国人听到棒子是怎样一种体验

第一、绝大部分韩国人是不知道棒子这个说法的关于这个说法我专门请教过一些家里的老一辈人,棒子一词来源于东北,最初是因为日本占领东北时期所雇用的朝鲜人军警察(注意是朝鲜,这个时候还没有分南北),他们的制式装备就是一条警棍。因为语言不通再加上政策的欺压,这些军警经常于当时的东北住民发生冲突。所以那个时候的东北居民就以借代的方式给这些人取名“棒子”。所以,棒子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个年代的驻扎在东北的朝鲜人军警的。是一个很具有年代性质和地域性质的词语。当今的韩国人,自然不会很理解这个贬义词的含义。所以绝大部分韩国人应该都不会知道这个词。

第二、韩国人或多或少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或者中国人的一种“瞧不起”。但是讲真,这种“瞧不起”是基于他们的无知和我们同胞在外国丢的人。举个栗子,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韩国人问中国人“你们吃过豆芽菜吗?”。很多人以此为栗说韩国人看不起我们,说真的,我还真心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而且很多次。但是原因是,NND韩国人真心不知道中国人吃豆芽菜。真心以为只我大天朝人都不喜欢吃这个,所以没吃过。而且说真的,韩国人绝大多数诋毁中国的人,或者说看不起中国的人,都是没知识,没见识且思想愚腐的人。对于这种人,我有的只有同情。毕竟,井底之蛙嘛,谁会跟你一般见识,早就见怪不怪了。当然不乏有一些别有中心的政治人,故意代节奏

第三、大部分韩国人都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韩国人,都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韩国国土不大,资源不丰富,科技水平虽然不错但是局限性大大的。而且大部分人都在去过中国后都会对我们大天朝有比较正确且良好的认识,虽然还是会对一些中国人的不良行为表示厌恶,但是这些事作为中国人的我都看不下去,何况韩国人呢。所以这些“棒子”们,正常情况下还是很友好的,真的。说这么多哈,就是想说。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广大百姓才是最可爱的人。请各个国家的人,都不要因为一些败类(政治人)的言行而以偏盖全,一发国家性地图炮就秒杀了一个国家。我在韩国生活过几年,期间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我是中国人而难为我,因我有语言障碍而歧视我欺骗我(在韩国道是被中国人坑过无数次)。最近中韩关系很紧张,我真的特别替双方百姓担心。高层人的决策,我理解不了,但是我真的认为,全盘否定对于双方都有太多的不公平了。

 

中国人对韩国人的蔑称“高丽棒子”一词由来

众所周知,“高丽棒子”是中国人对朝鲜人(韩国人)较为轻蔑的称呼。但对于这一称呼的由来,很多人并不清楚。从目前流行的几种解释来看,大家的认识并不统一,一些解释明显存在问题。例如一种观点认为,“高丽棒子”与朝鲜人种植玉米有关。朝鲜人因喜食玉米,常在秋冬时节将收获的玉米挂满房前屋后,而玉米在中国北方又被称作棒子,于是中国人便径称朝鲜人为高丽棒子。这个说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实经不住推敲。因为朝鲜人基本不种植玉米。在朝鲜半岛南部,人们种植水稻;在朝鲜半岛北部,人们则兼种小麦、水稻。玉米传入朝鲜半岛的历史很短,种植也不广泛。即使是迁徙到中国境内的朝鲜人,也很少种植玉米。“玉米挂满房前屋后”的景象基本不会出现在朝鲜人家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满洲国”时期,日本人为了强化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从朝鲜半岛迁来大量朝鲜人。这些朝鲜人依仗日本的势力,常常欺压中国人,动辄挥舞朝鲜妇女使用的洗衣棒殴打中国人,于是中国人便把朝鲜人称为高丽棒子。这个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许多史料表明,“高丽棒子”的称呼在清代就已出现,该词汇的形成不会晚到“满洲国”时代。

在阅读文献时,笔者留意到清人王一元《辽左见闻录》中的一段记述:

朝鲜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其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齿于齐民。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徒行万里,不得乘骑;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王一元生活于清朝康熙时代,其有关“棒子”的记述是笔者所见时代最早的资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根据王一元的说法,“棒子”乃朝鲜国的贱民,他们出身低微,常在衙署充当官役。每年前往北京朝觐的朝鲜使团中,就有相当数量的“棒子”奔走服役。对于《辽左见闻录》中的这条记载,曾引起罗继祖先生的注意,他推测王一元提到的“棒子”与后世流行的“高丽棒子”一词有关.

那么,罗继祖先生的推测能否成立呢?笔者以为,如果想验证罗继祖先生的推测,首先要看看王一元笔下的朝鲜“棒子”究竟是怎样一类人。而这类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又是何种形象。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朝鲜王国时代“燕行录”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朝鲜使团人员构成以及他们在中国境内的活动略有了解,因此想以“燕行录”史料为中心,检验王一元的说法。如果搞清了《辽左见闻录》记述的内容,相信我们对“高丽棒子”一词的由来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朝鲜贡使行团中的仆役阶层

根据王一元的说法,“棒子”是朝鲜朝贡使团中的服役者。让我们来看看明清时代朝鲜朝贡使团的人员构成。

这里笔者以《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主要讨论材料。《老稼斋燕行日记》的作者是金昌业,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己随从朝鲜朝贡使团往返中国的见闻。王一元写作《辽左见闻录》大约也在康熙五十年前后,因此利用《老稼斋燕行日记》所记载的朝鲜使团情况来与《辽左见闻录》对照,应当是很合适的。《老稼斋燕行日记》完整记录了康熙五十一年的朝贡使团成员名单,现节录部分内容如下:

正使:金昌集。……

打角:进士金昌业。驿马夫:祥云驿子全业晔,卜刷马一匹。……奴子:无得。干粮库直:德世;亿孙,任国忠驱人假名。上骑马一匹,马夫:输城驿子裴永万。中骑马三匹,马夫:成欢驿子金水玄,松罗驿子郑自卩老味,金井驿子李鹤龙马头:宣川官奴俊元。引路:瑞兴官奴日尚,嘉山官奴再奉。轿子扶嘱:龙川官奴得良,宣川官奴弘世,嘉山官奴二永、正中。日伞奉持:瑞兴官奴万春。左牵马:龙川官奴得芳。笼马头:瑞兴官奴士元。厨子:郭山官奴俊石。

军官:折冲崔德中。干粮驿马夫:输城驿子士学。卜刷马一匹,驱人一名:奴子太山。轿子扶嘱:宣川官奴洪建者卩达,定州官奴一万,宣川官奴无赤金。

译官:嘉义朴东和。驿马夫:鱼川驿子姜海昌,奴子善日。马头:宣川奴子时英。卜刷马一匹,驱人一名。

折冲:李惟亮。驿马夫:济源驿子金己从,奴子重男。卜刷马一匹,驱人一名。

御医:前正金德三。驿马夫:大同驿子亡先。卜刷马一匹,驱人一名,奴子善兴。表咨文马头:顺安官奴旕福。

明清时代朝鲜朝贡使团基本由三个阶层构成,即两班士大夫、中人、仆役。朝鲜王国是一个身份等级十分严格的国家,官府中的不同职务要由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士来担当。具体到出使中国的朝贡使团,其成员的等级区分也十分清楚。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朝鲜朝贡使团中,正使、军官、折冲、打角属两班士大夫阶层。译官、御医属中人阶层。其余马夫、引路、轿子扶嘱等杂役均属仆役阶层。仆役也分两种:官奴和私奴。使团中仆役的大多属于官奴,他们役属于中央官府、地方衙门或各地驿站。

韩国人为什么叫韩国棒子 韩国为什么叫棒子国 韩国人听到棒子反应是什么

使团里,不同阶层的士人享受的待遇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出行上,各阶层士人便存在明显差异。两班士大夫出行可以乘轿或骑马,故随从有马夫和轿子扶嘱。中人出行可以骑马,故随从有马夫。而仆役则不能骑马,只能奔走随行。对于朝鲜使团不允许仆役骑马,令其奔走随行的严苛规定,曾引发中国士人的好奇。金昌业记录有一段自己与中国人二哥的对话:

二哥仍谓余曰:朝鲜人全不恤奴仆。余曰:何以言之。二哥曰:此处则饮食甘苦,衣服美恶,奴与主无分,以至其主骑马,奴亦骑马,而朝鲜岂曾如此乎。余曰:朝鲜奴仆,与此处有异。盖箕子立法,令盗人财者,世世为其奴,今之为奴者,其祖先皆尝窃他财者也,安得与其主同。二哥颇然之。

二哥批评朝鲜使团“全不恤奴仆”,而金昌业以“箕子立法”回应。金昌业的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箕子生活的时代距朝鲜王朝已有数千年之遥,我们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箕子立法会对朝鲜王朝时代的人们有约束力。不过,从两人的对话至少可以看出,朝鲜王国的身份等级要比清朝严格。清朝“主骑马,奴亦骑马”的现象绝对不会发生在朝鲜。

由于朝鲜王国身份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因此在使团出行上,各阶层的待遇完全不同。而在使团留宿驻扎时,同样体现出这种身份差别。金昌业曾记述使团在辽东凤城野外宿营时的场景:“(十一月二十八日)宿凤城,向晚起出幕外,见驿卒辈围火,或坐睡,或以足向火而卧,互相枕藉。”野外宿营时,两班士大夫和中人宿于帐篷,而仆役只能露宿野外“或坐睡,或以足向火而卧,互相枕藉”。此时正是辽东的隆冬时节,仆役们露宿野外时的艰苦可想而知。当使团入宿北京馆舍时,朝鲜仆役们的住宿条件仍然没有改善。

往见诸婢所入处,三间屋有南北炕,金中和、柳凤山、金德三入北炕,昌晔、洪万运、崔寿昌入南炕。亦方修炕糊窗,而炕小人多,为闷。湾上军官、药房书员、承文院书员、商贾辈皆无屋了,皆于后庭,作簟屋而入,买砖为炕。驿卒刷马驱人,皆依墙屯聚,聚败砖障风,有钱者亦作簟屋。

两班士大夫和中人们入住馆舍正房、厢房,分据南北炕。而仆役们不能住在屋内,只能在庭院里“依墙屯聚,聚败砖障风”,继续过露宿的生活。

仆役们的低微身份不仅体现在出行、住宿这些具体事务上,从他们的名字也能得到反映。例如康熙五十一年朝鲜朝贡使团成员名单中的仆役基本都没有姓,只有名字,而从某些仆役名字的写法来看,他们可能连汉字名字都没有。如表咨文马头“顺安官奴旕福”,他是顺安衙门的官奴,名字叫旕福。其中“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字,这个字其实是一韩语发音的表音字。又如干粮库直“亿孙”,名单中特地注明这是假名。为什么要用假名呢?我想这是因为他没有汉字名字,而韩语名字又一时找不到对应的汉字,所以只好使用假名。再看马夫“松罗驿子郑自卩老味”,他是松罗驿站的驿奴,他虽然有汉姓“郑”,但名字却叫作“自卩老味”,“自卩老味”其实就是韩语杂种的意思。这个名字透露出,此人是非婚生子,所以我怀疑他的汉姓不是自己的,而是借用了主人的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鲜使团中的仆役出身低微,他们在使团中处于最底层,待遇极低。使团中的仆役,其境况与王一元所描述的“徒行万里,不得乘骑”,“藉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的“朝鲜贡使从者”完全一致。而使团中某些仆役也确实是非婚生子,这些仆役显然就是王一元所描述的“棒子”。

朝鲜使团中的仆役在韩语中又如何称呼呢?梳理文献,笔者发现这些仆役有时会被叫作“Bangza”,在朝鲜汉籍文献中写作“帮子”、“榜子”或“房子”。在韩语里,Bangza是古代在地方衙门干活的男性仆人。例如韩国家喻户晓的《春香传》里的Bangza,就是在衙门里服役的男仆。

结合《燕行录》文献记载和韩语发音,我们可以确认王一元笔下的“棒子”就是朝鲜使团中的仆役。这些仆役也就是“高丽棒子”的最初形象。

(Visited 1 times, 1 visits today)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Leave the field below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