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武汉那次我骂了方方,现在我在上海向她道歉…”

记住,你也会有叫苦的一天

今天不跟大家谈远方的战争了,说说眼前的,让我也十分感慨的。一个网名叫做“忙卡豆豆”的网友公开道歉:“武汉那次我骂了方方日记,现在我在上海向她道歉,是我太年轻……”

他说的这段话里面,其实包含了这两年多的大历史,以及诸多身处社会洪流中的小人物的无奈心酸,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慧根和自我反省的勇气。

一个叫做“职场人打卡日历”的网民,“反手就是一个举报”,把那篇魔都网友的“求救”给灭了。别人命在旦夕的奋力一呼,在他看来就是“给国家制造麻烦,让全国人民恐慌……为了流量,蹭国家热点实不应该”。



求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本能。从最低端的单细胞到最高端的灵长类。当求生都成了不应该,成了制造麻烦的时候,还有什么称得上正常的东西吗?高端动物的演进过程中,我们也有幸见证了很多这种逆进化——不仅不愿救同类,反而还要在同类求救的时候得意的踩上一脚。当“国家”和“民族”这样的大词成了某些韭菜自我幻化的生存意义的时候,他甚至会把人性的泯灭当做一种无上的荣耀。

举报这件事本身我就不想多评论了——我看不惯你说的,所以我一定要干掉你,这种底层逻辑,本身并不在文明和人性的范畴之内,它就像“递刀子”这个自相矛盾、没有道理可讲的词汇一样——时代的一粒灰,飘到海外就成了递刀子,飘回海内就成了热搜榜。其实在越来越逼仄的空间中,一个普通人,真正面临绝境的时候,可能在不起眼的网络空间中鼓起勇气发个求救的帖子,就是最后的那点希望——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这样的渠道,本来是所有的蝼蚁都该感激和维护的稻草,却在蠢坏蠢坏的同类举报中,湮灭不闻。这是比求救本身更大的悲剧。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坏人也分高低。有纯坏和蠢坏之分。很多流氓做坏事的会高喊口号义正辞严,但实际上却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这种是纯坏,也就是他并不傻,他的一切坏都是个人的利益驱使;而蠢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损人,但不利己,甚至还损己。也就是他费尽心机去践踏同类,实际上对自己并无任何益处,甚至在可见的环境中,他自己也会因为同样的行为而受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近几天还有两个在微博求救的帖子也很火。其中一个叫做“侠骨柔情的杨华”。他老母亲常用药告罄,抢菜也无门,逼得他要微博求救。可杨华平日是个什么人呢?他的真实身份是上海闵行区司法局的一名小官,长期以来坚持正能量,在微博对所谓的公知“亮剑”,天天热衷于举报围剿负能量,甚至多次动用法律武器,把他认为洋奴、走狗告上法庭。

想不到,一遇到一点小困难,你这个浓眉大眼的朱时茂也会叛变、也会叫苦?

更搞笑的是,杨华为老母亲发出的求救微博,很快即引来曾经的同道们的挖苦和讽刺,认为他这是不顾大局,为美国递刀子。杨华迫于无奈,又发了一条。

和杨华同样遭遇的是另一位爱国大V沈逸。就是那个自我介绍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美国问题专家”的沈逸。他的成名作是拿着苹果发微博,号召大家买华为。印度疫情的时候公然说“让印度多死点”,最近引发热议的言论是乌克兰布查惨案之后,他说“第一,不是平民,是战斗员;第二,不是军人,不享受日内瓦公约权利体系保护。”

这样的人,居然也开始递刀子,在微博上很不正确的转发“我断粮了”这样的破坏安定团结和抗疫成果的话,受点委屈你就不顾大局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悲剧,不是有你作为一根韭菜的卑微,而是你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根韭菜,随时也有被收割的风险。生活并不会因为你坚持正能量,就会对你温柔以待。在时代的洪流中,吃苦受罪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你的岁月静好,只是因为还没有被锤够、锤爆。

我写文章十二年了。说实话铺天盖地的叫骂已经习惯,经历过的“反手就是一个举报”也是数不胜数了。大家看我写的俄乌战争系列文章,前后36篇,还有几篇在?大部分都是在举报中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夭折。虽然我写的这个系列其实连“递刀子”的边都沾不上,但是还是很难阻止鹅粉们“反手就是一个举报”,从行为逻辑上来说,鹅粉和其他小粉都是一样的,并不在乎什么事实和真相,要的就是消灭“美狗”“洋奴”的快感。如果你问他鹅国也是外国,鹅国人也是洋人,你挺鹅不是也洋奴、鹅狗吗——这种简单的逻辑串联他是想不到的,因为想不清楚。

我甚至经历很多次,举报者后来幡然醒悟,又来给我道歉的。但我从来不认为这真的有用——因为在我看来,举报这个事,他不是认知层面的错误,他是道德层面的缺陷。本质上无论纯坏还是蠢坏,都是骨子里的坏,那种人性糜烂,并不是一时一地的认知所导致的。

所以,对于那些躲在暗处看文章也正准备“反手就是一个举报”的,我只能提醒你——一定要记住,你也会有叫苦的一天。而且这一天,并不遥远。你所封杀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为自己掘断那在未来有可能救命的最后的稻草,最后的道路。

2022/4/10

(Visited 3 times, 1 visits today)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Leave the field below empty!